顺昌打造出一个令业界惊叹的“海鲜菇王国”
“这批风干脱水的袋装海鲜菇投入市场以来,已销出10万多袋,还有不少经销商前来联系代销业务。”24日,在顺昌县大武夷珍品馆特色农副产品展示柜前,饶氏佰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饶建青谈起历时一年多,投资30余万元研发出的海鲜菇风干脱水技术时,不无得意。
从鲜食袋装到风干脱水、开袋即食,种种举措表明,顺昌海鲜菇正转型升级,向深加工方向转化。
顺昌工厂化生产食用菌,10年前仅5家,发展到如今53家,占全国80%的海鲜菇销量,年创产值达4亿元,打造出了一个令业界惊叹的“海鲜菇王国”。
“目前我们仅打开全国一线大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海鲜菇市场,进一步开拓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仍然大有作为。”分管副县长张炳恒信心满满,“政府要在扶大限小、促进生态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等方面做文章,引导海鲜菇企业转型发展,进一步做大做强。”
扶大限小 辐射带“富”万户农家
所谓扶大限小,就是通过政策引导,给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支持,而对小规模的同质化同类企业进行限制,让顺昌“菇”开得更艳更美。张炳恒这样解释。
“食用菌中富含降解质和各种氨基酸等,是极富营养和药用价值的产品,有人说吃‘四条腿’的不如吃‘两条腿’,吃‘两条腿’的不如吃‘ 一条腿’。而这‘一条腿’,说的就是菇类。” 顺昌县食用菌办主任王忠宏介绍,“菇类生产都是利用农副产品下脚料,是废物利用的生态产业;工厂化生产做到各项指标可控,极其符合健康食品要求。”
科技攻关 铺就经济生态“双赢”路
食用菌生产与保护森林资源,似乎总有着解不开的“死结”。海鲜菇主要原料是棉籽壳、麦皮、玉米粉、玉米芯和草粉,为了保证入口质感,需要掺极少量的杂木屑。虽然杂木屑使用量在菇类生产中不到10%,但以全县53家同类企业日产100吨海鲜菇计算,也是个不小的规模,这也成为这个产业发展的“软肋”。
生产与保护,是进还是退,曾一度让顺昌海鲜菇发展陷入困境。
“顺昌海鲜菇工厂化从试种、示范到推广,十年来,已有丰富的种植技术经验,打造了有知名度的品牌。放弃海鲜菇产业,放任海鲜菇生产倒退,是不符合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形势。”县农业局分管副局长赵木松如是说。
为了促进海鲜菇产业走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之路,县委、县政府一方面采取不炼山造林、不足额采伐,永留阔叶生态树种、“赎买”青山、加大造林力度等措施,保住青山绿水;另一方面,严抓盗砍滥伐,引导海鲜菇从业企业技术攻关,从原料配方入手,利用棉壳、稻草、秸秆等辅料替代杂木屑。
科技攻关、技术创新,正为顺昌工厂化生产食用菌铺就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“双赢”之路。
转型升级 一“菇”引来百“菌”开
“眼下,工厂化生产海鲜菇的销售模式仅限于代装鲜菇,同质化竞争势必产生相互压价。”顺昌宏瑞菇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灿泉说。
竞争未尝不是一件好事,行业“洗牌”引导着企业着力降低成本、不断开放新品种、极力开拓新市场。王灿泉对顺昌海鲜菇有自己的看法,当珍稀不再价高,并能走上普通百姓餐桌,那才是工厂化栽培食用菌春天的真正到来!
“市场是相对的,顺昌县正在与有关科研院所联合攻关,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,培育新品种,如果能开发出价格适宜、普通百姓也能吃得起的珍稀食用菌,开发大众市场,顺昌‘一朵菇’会越开越美。”王忠宏十分认同。
顺昌饶氏佰钰食品有限公司目前新研发的海鲜菇干品已投入市场。
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,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传统的食用菌干鲜品和盐渍品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,海鲜菇急需深加工。目前已有许多深加工产品应市,如菌菇提取物、菌菇调味品、菇类酱油、菌菇酱、即食菌菇片等,展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因此,充分利用食用菌所含有效成分的优势,寻找社会急需的缺口,开发食用菌深加工产品,必将给顺昌县海鲜菇带来美好的前景,促进“一朵菇”蓬勃发展。